信乃立身之本,誠乃立品之源。
誠信是中國的傳統美德,是中華文化的精髓之一;誠信更是社會和諧的精神基石;企業要取得成功首先要懂得恪守服務者的信譽,誠信將成為市場經濟的基本條件,信用已成為一個企業的立身之本。
常州回應污染事件七問:否認周邊土壤和水受污染
在說明中,常州官方多次援引相關“監測數據”、“檢測數據”,以此來表明“常外地塊土壤和地下水未受到污染”。
常州官方向記者發來的書面材料稱,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新聞直播間》欄目于4月17日播出“不該建的學校”報道之后,常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于當晚立即召開緊急會議,成立聯合調查工作組,本著對師生健康高度負責、對環境污染“零容忍”的態度,迅速展開相關工作。
事件背景:學校周邊“毒地”土壤修復散發異味,引家長憂慮
據澎湃新聞此前報道,2015年12月下旬以來,常州外國語學校(以下簡稱“常外”)附近的地塊——位于常外北側原常隆、華達、常宇化工地塊(以下簡稱“原常隆地塊”)進行土壤修復(原打算土地修復完畢后進行商業開發)。在土壤修復過程中,該地塊散發出刺鼻的異味,這讓部分教師和學生家長意見很大。
不少學生家長進而聯想到,自2015年9月常外搬遷到新北區的現新校址后,多名學生出現皮膚過敏、咳嗽、流鼻血、嘔吐、口腔潰瘍等不良反應。家長們質疑,這可能與學校附近正在進行土壤修復施工的“毒地”有關——該地塊的前身是2010年整體搬遷的常隆化工有限公司。
隨后,常州外國語學校的學生家長向當地學校、多個政府部門以及媒體反映此事。澎湃新聞于2015年12月下旬進行了采訪,2016年1月13日刊發了報道《常州修復“毒地”土壤或致學生過敏咳嗽,附近一中學停課》。
在學生家長通過各種渠道反映此事并經媒體報道后,常州市和新北區政府對原常隆地塊的土地用途作出重大調整,表示該地塊不再從事商業開發,而是改為綠化和公共配套設施用地,并將對土壤修復方案進行進一步專家論證。
4月17日,央視《新聞直播間》針對此事再次進行了“不該建的學校”專題報道,提及常州外國語學校先后有641名學生被送到醫院進行檢查,“有493人出現皮炎、濕疹、支氣管炎、血液指標異常、白細胞減少等異常癥狀”。此事件再次進入公眾視野,引發各界關注。
回應1:到底有多少學生身體出現異常癥狀?
據央視4月17日報道,自從2015年9月份常州外國語學校搬到新北新校址后,很多學生因為環境污染,出現了各種不適癥狀。
報道稱,“據了解,常州外國語學校先后有641名學生被送到醫院進行檢查。有493人出現皮炎、濕疹、支氣管炎、血液指標異常、白細胞減少等異常癥狀,個別的還被查出了淋巴癌、白血病等惡性疾病。”
針對央視報道的常外“有493人出現皮炎、濕疹、支氣管炎、血液指標異常、白細胞減少等異常癥狀,個別的還被查出了淋巴癌、白血病等惡性疾病”的說法,常州官方回應稱,2016年1月11日至2月29日,全市8家醫院共接診常外學生就診及體檢597人,檢查結果正常的464人,“部分檢查指標異常133人”。
據常州市政府新聞辦通報,常州外國語學校應到校的2451名學生中,除1人事假、4人病假、5人正在辦理轉學手續外,其余學生全部到校;210名教師中,除3人病假外,其他教師全部到校,“學校教學秩序正常”。
針對個別學生被查出淋巴癌、白血病的說法,常州市新北區政府相關人士對澎湃新聞稱,他們目前沒有發現有學生白血病病例,僅有一例淋巴癌,但該學生是在在學校搬遷至新校區之前、于2015年9月確診的,“事前兩個月出現的癥狀”。記者嘗試聯系相關家長求證此事,截至發稿前尚未聯系上。
回應2:常外周邊土地到底是否受到污染?
央視的報道稱,這么多學生同時出現不良反應,家長們把問題指向了學校旁邊的一片工地。
據家長們反映說,這個地塊上原來是三家化工廠(常隆化工有限公司,長宇化工和華達化工),后來,這幾家化工企業也陸續搬離,當地政府準備在環境修復后將該地塊用于商業開發。
由于很多學生出現了身體異常,家長們委托檢測公司對常州外國語學校里的地下水、土壤和空氣進行了檢測。央視的報道稱,“結果多項特征污染物被檢出”。
央視報道稱,常外附近的原常隆化工廠地塊,在對其項目環境影響報告中,土壤、地下水里以氯苯、四氯化碳等有機污染物為主,萘、茚并芘等多環芳烴以及金屬汞、鉛、鎘等重金屬污染物,普遍超標嚴重,其中污染最重的是氯苯,它在地下水和土壤中的濃度超標達94799倍和78899倍,四氯化碳濃度超標也有22699倍,其它的二氯苯、三氯甲烷、二甲苯總和高錳酸鹽指數超標也有數千倍之多。
央視報道稱,常州外國語學校附近的“毒土地”尚未修復完畢,2015年9月便有大量的學生入校,就讀常州外國語學校。
常州官方回應稱,今年2月15日,原常隆地塊土壤修復調整工程通過驗收,專家組作出結論:工程已達到預期環保治理效果,“空氣質量監測完全達標”。
不過,不少學生家長對澎湃新聞表達了他們對常隆地塊的可能存在潛在且持續的環境污染擔憂不已。
央視的相關報道也提及,有專家認為,污染物質并沒有消除,在地底下仍是一顆生態炸彈。
對此,常州官方回復稱,為進一步控制該場地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的環境風險,當地編制了《常隆(華達、常宇)公司原廠址地塊環境監控方案設計工作大綱》,并于2016年2月通過專家評審。目前正按照大綱要求,制訂五年實施方案,持續開展地塊及周邊敏感目標的空氣、土壤和地下水監測工作,以及地下水控制性修復工程。
官方稱,他們得到的結論,該地塊的生態隱患是可控的。
央視報道稱,由于很多學生出現了身體異常,家長們委托檢測公司對常州外國語學校里的地下水、土壤和空氣進行了檢測,”結果多項特征污染物被檢出“。
對此,常州市政府新聞辦表示,今年3月下旬,學校、家長分別委托專業檢測機構,對常州外國語學校校區室內空氣、土壤、地下水進行了檢測。
不過,檢測的結果卻與央視的報道大相徑庭——官方稱,“檢測結果顯示,檢測指標均符合國家標準及相關要求”。
常州官方還通報稱,自2011年起,經過多次監測,結果表明,“常外校區的土壤和地下水沒有受到常隆(華達、常宇)地塊污染的影響”。此外,監測數據表明,“常外地塊土壤和地下水未受到污染”。
回應4:附近化工地塊是否存在偷埋危廢問題?
針對此前有媒體報道稱,原常隆化工廠員工曾公開舉報,在常隆化工廠搬遷前夕,曾將大量化工危險廢棄品埋入地下。
對此,常州官方稱,2015年11月6日—11月19日,在環保部華東督查中心的全程監督下,由有資質的專業隊伍依據舉報人現場指認地點進行鉆孔28個,并對重點疑似區域逐一挖掘,挖掘面積345平方米,挖掘深度達到6米。
常州官方稱,現場共挖掘出30公斤填埋物,包括殘破鐵桶兩個(其中一只內有少量黑褐色粘稠物)、小包除草劑(包裝袋注明為“高滲異丙隆”)三包,“未發現大量具有化學品特征物質的填埋痕跡”。
事件影響:環保部、教育部和江蘇省政府介入調查
據了解,央視17日對常外污染事件報道后,引發各方高度關注。
據教育部新聞辦公室官方微博@微言教育4月18日消息,教育部對江蘇常州外國語學校周邊環境污染問題高度重視,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啟動“教育重大突發事件專項督察機制”,由國家督學赴常州進行專項督導,并將及時發布有關督導情況,切實維護學生身心健康。
另據央視新聞報道,針對央視新聞頻道報道的常州外國語學校周邊環境污染問題,環保部、江蘇省政府高度重視,立即召開專題會議進行研究,并成立聯合調查組,將盡快趕赴常州進行現場調查。調查結束后,調查組將及時向社會公布相關情況。
附:常州市政府新聞辦公室《關于央視報道反映“常外”相關情況的說明》(原文)
4月17日,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新聞直播間》欄目播出“不該建的學校”報道之后,常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于當晚立即召開緊急會議,成立聯合調查工作組,本著對師生健康高度負責、對環境污染“零容忍”的態度,迅速展開相關工作。
2015年12月下旬以來,常州外國語學校(以下簡稱“常外”)北側原常隆、華達、常宇化工地塊(以下簡稱“原常隆地塊”)土壤修復過程中散發異味,給周邊學校學生、老師的正常學習和教學帶來一定影響。事情發生以后,常州市和新北區兩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迅速采取相關措施進行處置,按照公開修復方案、公開監測結果、公開驗收結論、接受社會監督“三公開一監督”原則,對該地塊用途作出重大調整,同時組織實施該地塊修復調整工程,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土壤及地下水的環境風險。2月15日,原常隆地塊土壤修復調整工程通過驗收,專家組作出結論:工程已達到預期環保治理效果,空氣質量監測完全達標。
3月下旬,學校、家長分別委托專業檢測機構,對常州外國語學校校區室內空氣、土壤、地下水進行了檢測。檢測結果顯示,檢測指標均符合國家標準及相關要求。目前,全校應到校的2451名學生中,除1人事假、4人病假、5人正在辦理轉學手續外,其余學生全部到校;210名教師中,除3人病假外,其他教師全部到校,學校教學秩序正常。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一)原常隆地塊有關情況
原常隆地塊位于新北區龍虎塘街道,包括江蘇常隆化工有限公司常州農藥廠、常州市華達化工廠、常州市常宇化工有限公司等企業原廠址,地塊總面積約26.2公頃。為改善新北區龍虎塘街道周邊的空氣質量,新北區于2009年5月啟動了該地塊化工企業的搬遷工作,2011年6月前完成原常隆化工等企業搬遷,2013年立項、2014年3月份正式實施該地塊修復工程。2015年12月份,由于防護不當,修復過程中散發異味引發環境投訴。據此,新北區環保局于12月25日下達了對上述地塊修復工程的限期整改通知書,要求其全面停止施工;2016年1月3日,修復工程全面停工。與此同時,新北區迅速組織實施應急處置措施。
1月15日,新北區政府將該地塊由商業開發調整為綠化和公共配套設施用地。1月20日,《常隆(華達、常宇)公司原廠址地塊污染場地土壤修復方案調整報告》通過國內知名專家的咨詢評審,并隨即啟動常隆地塊修復調整工程。2月4日,該工程驗收技術方案通過專家評審。2月15日,工程通過驗收,專家組作出結論:工程已達到預期環保治理效果,空氣質量檢測結果完全達標。
(二)常外學校有關情況
常外新校區位于通江路以西、遼河路以南、千島湖路(龍虎大街)以北,該地塊原系太平洋電力機械廠及自然村,而非化工廠地塊。常外在2015年搬遷前地處老城區,有初、高中部55個班級,2200多名學生,教職工200余人,占地面積84畝,校舍建筑面積近5萬平方米。但隨著學校班級數量的不斷增加,學生人均占地少、活動空間小、教輔用房數量不足,原校址已無法滿足學校改革發展的需求,嚴重制約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更好開展。同時,根據國務院校安工程項目要求,常州學校建筑應達8度抗震設防等級,常外原校址整體建筑建于上世紀80年代,防震系數較低,因此教學用房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需要進行改造建設。常州外國語學校的異地重建和搬遷,既適應學校發展滿足抗震要求,又可緩解學校原處區域主干道的交通壓力,也有利于進一步優化我市教育資源布局。
2012年,學校持《關于江蘇省常州高級中學新北校區新建工程項目建議書的批復》、《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表審批意見》等文件,向常州市規劃局高新(新北)分局提出規劃選址申請。該局依據該地塊的控制性詳細規劃,經審核相關資料后,于2012年7月核發了項目的選址意見書。2012年8月,該局依據《關于江蘇省常州高級中學新北校區新建工程項目可研報告的批復》等相關資料,經審核后核發了《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2013年8月,該局依據《市發展改革委關于江蘇省常州高級中學新北校區新建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的批復》、土地證明文件等相關資料,經審核后核發了《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2013年10月份正式開工,2015年7月份完成工程建設,項目建設符合招投標程序。學校對室內空氣質量檢測達標后,于2015年9月份正式投入使用。2015年12月底常隆地塊修復散發異味后,七、八年級于2016年1月12日停課、提前放寒假,九年級教學計劃正常進行。在2月15日常隆地塊修復調整工程通過專家驗收的基礎上,學校于2月18日委托監測,結果均合格。2月20日正常開學,目前學校教育秩序正常。
(三)環境檢測結果情況
2015年7月14日,新校區投入使用前,常州市建筑科學研究院對學校室內空氣質量進行檢測,檢測結果符合國家標準。
2016年1月4日起,針對市民和家長關心的常外周邊空氣質量問題,市環境監測中心在常外周邊設6個監測點位,對常外周邊空氣質量進行檢測,結果表明空氣質量均符合國家標準,處于正常范圍。
2月5日,針對場地的污染特征,新北區環保局委托上海華測品標檢測技術有限公司開展比對監測。檢測結果表明,所有空氣指標均符合環境空氣質量評價標準,工程已達到預期環保治理效果。
2月18日,受學校委托,澳實分析檢測(上海)有限公司對校園室內外空氣、土壤、地下水及輻射情況進行檢測,檢測結果均達標。
2月19日下午,常州市固廢與輻射環境管理中心選取6個點位進行放射性狀況監測,對照《中國環境天然放射性水平》評價依據,常外校內道路和室內環境γ輻射空氣吸收劑量率均在天然本底的漲落范圍內。
3月24—26日,學校和家長分別委托澳實分析檢測(上海)有限公司、上海實樸檢測技術服務有限公司對校園室內空氣、土壤、地下水進行檢測,檢測結果均達標。
二、前階段工作開展情況及下一步措施
常州市委、政府高度重視,主要領導同志提出明確要求,1月15日成立由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韓九云總牽頭,由分管教育、衛生、環保等副市長負責、新北區政府及市相關部門參與的協調小組,及時研究并迅開展相關工作,確保學校及周邊空氣不受污染,維護師生身體健康。
(一)變更地塊用途,調整修復方案。由新北區政府組織專家制定并實施原常隆地塊應急處理方案和土壤修復調整方案,同時將該地塊用途由商業開發調整為綠化和配套設施用地,并由環保部門加強施工監管,確保不再發生類似的污染情況。
(二)明確部門職責,確保工作落實。新北區政府向學生家長發出《告家長書》,對土地修復工程中發生的異味情況公開表示歉意,承諾改進措施。由環保部門采取固定監測點和流動監測點相結合的方式,對常外及周邊空氣質量進行監測,并及時向社會公布監測結果。教育部門會同學校聯合做好師生和學生家長思想溝通工作,保持正常教學秩序。由市紀檢監察部門啟動調查初核程序。
(三)堅持公開透明,接受社會監督。按照“三公開一監督”原則,通過網站、報紙、電視等媒體,及時做好信息公開工作;建立溝通機制,通過組織專家現場答疑、家長見面會等形式,加強溝通,消除師生和家長疑慮。
下一步,常州市及新北區將嚴格按照國家法律、法規的要求,實施長期風險防控、綠化工程等相關方案,努力為周邊提供一個良好的生產、生活和教學環境,同時持續關注學生身體健康。主動加強與上級部門和相關媒體的匯報溝通,積極配合環保部聯合調查組調查工作,接受媒體和社會各界的監督。同時,將按照“客觀公正、依法處理、公眾參與、信息公開”的原則,認真調查核實,查清事實,依法處置,嚴格追責,并及時向社會公布調查結果。
三、關于報道反映問題的說明
(一)關于學生身體健康的問題
市衛計委組織成立醫學專家組,定期分析學生健康狀況,并結合學校衛生要求,指導做好健康咨詢和健康教育。2016年1月11日至2月29日上午9點,全市8家醫院共接診常外學生就診及體檢597人,檢查結果正常的464人,部分檢查指標異常133人,其中:甲狀腺結節71人、頸部淋巴結腫大22人、甲狀腺結節伴頸部淋巴結腫大17人、肝功能異常5人、腎功能異常8人、支氣管炎3人、橋本2人、左側腹股溝淋巴結腫大1人、WBC<4000的4人。并對133位檢查指標異常學生進行隨訪,其中124人隨訪成功,9人未隨訪到,16人隨訪指標恢復正常。
針對學生檢查指標異常情況,專家組進行了專門分析。從醫學角度講,甲狀腺結節發病慢性、隱匿,往往通過體檢才能發現,一般青少年(13-15歲)患病率達7%。其主要原因有:碘攝入不足或者過多、精神壓力過大、甲狀腺器官先天性自身免疫缺陷、藥物因素等;關于血液白細胞計數下降,原因一般有三類:一是藥物,如服用解熱鎮痛藥、磺胺類藥等,二是病毒感染,如流行性感冒、病毒性感染等,三是患有免疫系統疾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等。關于淋巴結腫大,人體淋巴結有450-600個/個體,正常淋巴結直徑0.2-0.5cm,豆形或橢圓形,質軟扁平、表面光滑,無壓痛,與周圍組織無粘連。正常人可觸及的淺表淋巴結部位為頜下、頸、腋下、腹股溝。健康兒童和青少年在下頜可觸及<1cm的淋巴結,質軟扁平。兒童可觸及腫大的頸部淋巴結大多數均為反應性增生及其他炎癥性病因,一般隨著炎癥的消除而恢復正常。
(二)關于原常隆地塊地下水和土壤中的氯苯濃度分別超標的問題
2011年常隆(華達、常宇)公司搬遷后,當地環保部門及時組織對該地塊場地環境調查,參照《荷蘭土壤和地下水環境質量(DIV,2009)》(目前國內無相關標準),該地塊局部區域土壤和地下水中氯苯等特征污染物濃度超標。
自2011年起,經過多次監測結果表明,常外校區的土壤和地下水沒有受到常隆(華達、常宇)地塊污染的影響。
(三)關于室內空氣中的污染物與場地特征污染物有關聯性的問題
2016年3月26日,家長和學校委托第三方檢測機構對常外教室、宿舍、圖書館室內空氣采樣檢測,甲醛、TVOC、苯、甲苯、二甲苯均低于《室內空氣質量標準(GB / T 18883-2002)》,檢出的丙酮、二氯甲烷濃度很低,且并不是常隆地塊的特征因子。今年2月初,常隆(華達、常宇)公司原廠址地塊污染場地土壤修復調整工程完成后,在常隆地塊內部、常外北校門和新北區政府北側(比對點)進行環境空氣比對采樣監測,監測結果表明:三個地點檢出的有機物無明顯差異。
(四)關于常外飲用水及開采使用地下水的問題
根據《省人大常委會關于在蘇錫常地區限期禁止開采地下水的決定》,我市早在2001年就嚴禁開采地下水。常外飲用水等生活用水均來源于市政供水系統,常外未開采過地下水。
(五)關于常外環評報告土壤、地下水監測未考慮農藥成分的問題
常外項目環評報告已經對該地塊包括農藥生產的特征污染因子在內的194種有機污染物進行了檢測。監測數據表明,常外地塊土壤和地下水未受到污染(詳見環評報告P14—15頁)。
(六)關于“黏土覆蓋存在生態隱患”的問題
修復調整方案運用環境健康風險評估模型,確定該地塊污染區域黏土覆蓋厚度,于1月20日通過中科院南京土壤所、環保部南京所等研究機構和高校的國內知名專家咨詢評估。土壤修復調整工程嚴格按照方案實施,并于2月15日通過專家驗收。
為進一步控制該場地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的環境風險,還同時編制了《常隆(華達、常宇)公司原廠址地塊環境監控方案設計工作大綱》,并于2016年2月19日通過專家評審。目前正按照大綱要求,制訂五年實施方案,持續開展地塊及周邊敏感目標的空氣、土壤和地下水監測工作,以及地下水控制性修復工程。因此,該地塊的生態隱患是可控的。
(七)關于“原化工企業存在大規模填埋危廢”的問題
2015年11月6日—11月19日,在環保部華東督查中心的全程監督下,由有資質的專業隊伍依據舉報人現場指認地點進行鉆孔28個,總進尺154米,并對重點疑似區域逐一挖掘,挖掘面積345平方米,挖掘深度達到6米,現場共挖掘出30公斤填埋物,包括殘破鐵桶兩個(其中一只內有少量黑褐色粘稠物)、小包除草劑(包裝袋注明為“高滲異丙隆”)三包,未發現大量具有化學品特征物質的填埋痕跡。
對報道中提到的其他相關問題,我們將作進一步調查核實,及時公布相關調查結果。
常州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
2016年4月18日